革命的主题将如何与文明论述对话,如何与当前状况的分析相结合,这一点将持久考验我们的理论工作。
(104)(唐)房玄龄等:《晋书》卷106《石季龙载记上》,第2772页。辽宋夏金时期,虽然也用天下指称属于四海九州的辽宋夏金等各个政权的全部范围,但以天下指称各个政权仍是天下一词的主要用法。
清孙诒让诂引毕云:‘江、淮、汝在荆,五湖在越也,(27)称《周礼·职方》所说扬州其浸五湖的五湖在越地。前燕皇帝慕容儁曾对东晋使者说汝还白汝天子,我承人乏,为中国所推,已为帝矣,(122)明确称自己已经当上了中国皇帝。偏居西南一隅的成汉政权也称天下。(77)秦兼天下,币为二等。[日]渡边信一郎《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》,徐冲译,中华书局2008年版。
(69)(南朝梁)沈约:《宋书》卷27《符瑞志上》,中华书局1974年版,第764页。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的王朝国家,不仅包括以华夏汉族为统治者的王朝国家,也包括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王朝国家。万物出乎无有,有不能以有为有,必出乎无有,而无有一无有。
但就一般被认为是庄子自著的内七篇而言,其拒绝的态度是明显而一贯的。任何的有无一例外地都被视为末或者子,某个无法自足之物,它们必须在本或者母的基础之上,才能够被正当地建立起来。若其以有为心,则异类未获具存矣,正反映出王弼的担心,也正是他提出寂然至无,是其本矣的最根本理由。(《正蒙·太和》)按此说,老氏有生于无之论割裂有与无,以无为体,以有为用,而体用殊绝。
或者说,是一个贯通的形上学和政治哲学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不是造立施化,而是任自然。故竭圣智以治巧伪,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。二十九章注云:万物以自然为性,故可因而不可为也,可通而不可执也,因此对万物之性的守护也就意味着对于自然原则的肯定。物与道、有与无,这两组关系并不能等量齐观。
言谁知善治之极乎?唯无正可举,无形可名,闷闷然而天下大化,是其极也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自然者,无称之言,穷极之辞也。(22) 严复《老子道德经评点》多谈及老子和黄老思想与民主精神之相通。
原因很简单,在老子那里,物的世界并不就是有的世界,而道的世界也不就是无的世界,道与物都是有无共同体。语息则默,默非对语者也。
玄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一般地被称为贵无论,其代表人物有何晏、王弼等。《老子微旨略例》云: 故其大归也,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,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。
正如《在宥》所说:物物者之非物也,使物成为物的一定不是物,而是无,或者无有。在思想史上,老子发现了无,并证明了无之于有的意义。去此人为之有,而令万物含生抱朴,自适其性,正所以尊生。(20) 以为无的原则由于无法合理地容纳及安顿某种确定的秩序,不足以成为实际政治的支撑。立刑名,明赏罚,以检奸伪,故曰其政察察也。(《老子微旨略例》)若要全圣功厚仁德,非绝圣弃仁不可。
总之,庄子是要拒绝任何一个确定的东西作为世界的开始或者本原,这个世界是没有开始也没有本原的,因此它是变化无常、终始无端的。让我们分析下《老子》的第十一章: 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学者或以为上述的主张出自何晏解释《老子》的《道德论》。故道常无名,乃成其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(《二十一章》)之事实。
汤用彤先生论崇本贵无之理由有三,其一即因主张无为政治⑩,揭示出贵无之说与无为的政治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。故取天地之外,以明形骸之内。
王弼关于无的思考一方面是对以道家为主的精神传统的阐发,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下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回应。但此无形仍然是存在,其存在的形态为象。(16) 王弼《老子》五章注。充分地理解无的意义,有的原则可以更好地保持其自身并避免过分背离自然的倾向。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无不是玄,有不是玄,必无而有、有而无方是玄。
用夫无形,故形以成焉。④ 有无便是幽明,故老子有微明或妙徼之说⑤,与幽明可对观。
(《正蒙·大易》)此诸子尤指道家而言,老庄皆喜谈有无,而大易只言幽明。无乃是无形的或隐藏的存在,有不过是有形的或可见的存在,无和有的区分是存在内部的区分,不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区分。
故老子主张圣人君主之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但从精神上来说,其与老子并无二致。对于器来说,埴是有,器之中空处是无。因物之性,则不毁其真,法其自然。
王弼又一次强调万物之真性是无法用言辞来描述的,因此是不当名的。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
因此,真和自然就成为王弼《老子注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。老子特别指出物并不仅仅是属于有(有形)的,它也同时包含着无(中空)的向度。
庄子自觉地拒绝了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世界,对于有关治道的讨论表现出了一种不屑的态度。因此任名教的后果一定是伪之滋生,万物自然之真性的破坏。